最是一年春光好,春茶更是不可辜负。近日,在“卢正浩杯”杭州市第六届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中,来自临安的巴立新、王平、胡晓龙三人凭借精湛的技艺,从全市32位炒茶高手中脱颖而出,分别获得“2025杭州市十大龙井茶炒制能手”称号。这不仅创造了该赛事举办以来首次同一区县三人获奖的纪录,更折射出天目山麓这片古老茶乡的产业蜕变。 
左一胡晓龙,中间王平,右一巴立新四十年坚守 铁锅里的温度哲学 明前茶,贵如金。一杯入口,仿若置身“茶亦醉人何必酒,书能香我无须花”的悠然之境。 
在板桥镇上田村巴立新茶厂,巴立新早早支起了一口炒锅。当温度适宜之际,竹畚斗里的鲜叶顺势倒入锅中,只见他手掌在铁锅内上下舞动,如行云流水般地运用“抓、抖、搭、搨、捺、推、扣、甩、磨、压”动作手法,伴随着阵阵炒茶声,一时间茶香四溢。 
“手工炒茶有三道工序,杀青、回潮、辉锅。三道缺一不可,每道都十分要紧,炒茶也是要靠技术的嘞!”巴立新今年55岁,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,掌心的纹路里浸染着40余年炒茶岁月的痕迹。“13岁的时候,村里家家户户都要采茶,那时候我也跟着父母上山采茶,开始学做茶,做好的茶叶用扁担挑到余杭等地卖。” 为了学习炒茶技术,巴立新不怕吃苦,到梅家坞、龙井村、龙坞等西湖龙井茶主产区,学习他们的炒制技术,“哪里茶叶好,我们就去哪里学习,一边卖茶一边跟着老师傅学。”由此,奠定了他的“铁砂掌”炒茶技术。 
在他看来,手工炒茶的灵魂有“三度”——240℃锅温时杀青的果断,回潮时湿度把控的耐心,辉锅时指尖力度的精微。谈及炒茶的秘诀,巴立新腼腆地摆摆手告诉我们,“哪有什么秘诀,就是多炒、多练,然后不断总结。” 作为临安最早一批的炒茶人,巴立新和茶友经常代表临安出去比赛,积累比赛经验,还不断与时俱进。“每次比赛,茶叶的品种、炒锅都不同,对炒茶人也是一种考验。”但巴立新坦言,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。近些年,由于人工成本、加工效率等因素,手工炒茶渐渐被机器替代,但在巴立新看来,手工茶的兰香蜜意或无可替代。“机器茶产量是手工的20倍,不过那抹浓厚的香味,非得手掌贴着锅底逼出来,才与众不同。” 跨界传承 自主创业到古法茶人 和巴立新一样,热衷于手工炒茶的“70后”王平,正用现代思维守护传统。 
从城区驱车经过蜿蜒山路,到达海拔600多米的玲珑街道高源村高山自然村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里竟隐藏着一片片茶山。“早在1989年的时候,我就跟着父亲学过手工炒茶的技术,但那时候年轻,总想走出去看看,去创业。” 
2008年,带着对茶叶的热爱,打拼了近20年的王平回到家乡,望着满山的茶园,心中暗暗下定决心,要守护好这份绿色产业。“为了学好炒茶技术,当时我们请了两个梅家坞的老师,跟着他们学习炒龙井茶,没日没夜学习了20多天,后来我自己也经常到萧山、富阳,去学习他们的经验。” 在王平看来,每个炒茶人手法不同,但离不开循环往复地操作,积累经验。“比如摊青,摊到什么位置去炒,手势如何,如何控制温度,这些都要在炒的过程中去把握,龙井还要注重它的外形,香气等等。”2019年,王平创办了杭州临安雾竹云茶叶专业合作社,以专业化、规范化的理念管理茶园,并成立了雾竹云品牌。如今,他的合作社建成了70余亩的生态茶园,每年销售茶叶几千斤。为调动村民积极性,王平还联农带农,提供采茶共富岗,促进村民增收。 
“看这‘云雾龙井’,机器杀青保汤色,手工辉锅提香气。”捻起一把刚刚出锅的茶叶,王平心里早有了规划,未来他打算构建“机械初制+手工精修”的体系,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。 说到手艺传承,让王平感到欣慰的是,这两年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炒茶行业,对茶叶感兴趣,“这次我们三个人去比赛,拿到了奖项,希望可以提振他们的信心,都能接班,一起努力把临安的茶产业做好,再过个两三年,我也打算让儿子来接班喽。” 茶二代的突围 机认证叠加古法复兴 在三人中,更为年轻的“80后”胡晓龙则代表着临安茶业的新生力量。 
胡晓龙所在的湍口镇桐坑村,平均海拔650余米,这里云雾缭绕、土壤肥沃,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产区,一杯杯高山有机茶,承载着春天的气息,飘香四方。胡晓龙的父亲是村里的炒茶大户,从小看着父亲采茶、炒茶,耳濡目染下心中种下了制茶的种子。作为一名“茶二代”,10年前,胡晓龙开始接触机器炒茶,加上兴趣爱好,在制茶方面展现出了天赋。 
近几年,胡晓龙对手工炒茶饶有兴趣,便一门心思投入。为学习炒茶技艺,他付出了不少汗水,手掌经常被烫破,长着厚厚的茧子,但他仍坚持摸索、反复练习,近年来在市区级炒茶大赛上拿下不少奖项。胡晓龙坦言,台上三分钟,台下十年功,学茶做茶相当难,会受到天气、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,“但好在,学茶的路上,结识了良师益友,他们经常悉心地指导,对我帮助非常大。”对于学习手工炒茶的心得,胡晓龙说每片茶叶的卷曲度都是匠心的注脚,除了要能吃苦,重要的是不忘“茶匠”初心,传承工匠精神。 在销售方面,胡晓龙以年轻人的思维,顺应时代趋势,通过电子商务、新媒体平台等,把桐坑有机茶卖向全国各地,真正接过了父亲的“接力棒”。如今,他还当选区茶叶产业农合联理事长,“我们临安有非常优质的茶资源,有好的山头、好的原料,加上老一辈好工艺,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新茶农手上,传承下去,做得更深,走得更远。”

眼下,他们三位正积极备战省级炒茶比赛。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山头,不少茶人支起炒锅,茶厂内机器轰鸣,茶香溢满乡间,临安这个古老茶乡,正在代代相传的匠心守护中,续写着临安茶的春天故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