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田村,有一个响亮的村庄品牌口号——文武上田。
文武上田(板桥镇政府提供)
上田村,原名让田村。从让田村,到上田村,不仅仅是单一的村名之变,而是“文”和“武”两条主线,在村庄演变史上的文化投影。
上田村历史上的两大家族,刘氏和钱氏,分别是文武两条文化脉络的源头。
上田村(板桥镇政府提供)
花牌头,是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的一个自然村,古称花牌楼。南宋以前,这里是一片幽谷茂林、蹊径茅塞,名曰让路仙溪。南宋嘉定三年(1210),江西梓溪刘氏之后刘志祥(1174—1247),因避战乱,举家迁徙至此,发现该地形有“丹凤昂霄之胜,犀牛望月之奇”,可谓风水宝地,遂隐居于此,成为仙溪之畔刘氏之始祖,刘氏宗族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一代又一代漫长的繁衍生息。清乾隆《临安县志》载:(明武宗)正德十二年丁丑舒芬榜,刘景寅,让路人,兵部郎中。据传,朝庭赐予“丹凤昂霄”牌坊以昭旌表,在其故乡建有石刻雕花牌楼,遂后仙溪改名花牌楼,别名花牌头。
清乾隆《临安县志》载:刘景寅
刘氏家族,崇文尚礼,花牌头位居上路里和田坞里两个自然村的中间。上田村域狭长,山地起伏,行路逼仄,多有不便。刘氏家族几户靠路边的人家,就主动把自家的宅子后退数尺,传为佳话。无独有偶,花牌楼对面有一片广袤的农田,称为“上十亩”和“下十亩”,分别为刘氏两个大户人家拥有,后来因为边界之争,祸起萧墙。在刘氏族长的调停下,两户人家纷纷主动“让田”,握手言和。于是,上田村的曾用名“让田村”,就此诞生。字面上从让路里和田坞里各取一字,实际上的含义更是非同凡响,从让路到让田,上田村谦让和友善的民风可见一斑。
上田的另一大望族,便是钱氏。上田村鱼坑里现有约100户人家,村中除一户汪姓外,皆姓钱,为武肃王钱镠后裔,于上田村鱼坑里繁衍生息已12世代。据记载,康熙年间(1685),钱氏家族第三十二世钱源携家眷由富阳赔销坞北迁,约定灯灭即为栖居地,行至上田村鱼坑里,灯灭,全家遂在此歇脚定居,为鱼坑里钱氏宗祖,后代称为“灯盏太公”。在近300年的历程中,钱氏后裔铭记钱氏家训,民性敦厚而勤劳,崇文尊教,敬学重才;尚武习拳,义勇而剽悍;孝悌忠信,爱家爱国,一呼百应,有很强的氏族凝聚力。上田钱氏依托上田丰富的竹林资源,开发造纸业,民国纸业鼎盛时,钱氏十六户开槽造纸,雇富阳造纸师傅百余人作业,“汉仙”“玉川”生熟料纸为名特产,直销苏杭。
板桥镇(板桥镇政府提供)
刘氏传墨,钱氏造纸,上田村的书法便应运而生。作为武术世家的钱氏,更是传承创新了十八般武艺,让“文武上田”声名远播独步江南。
文讲谦让,武尚进取。一个村庄名字的寓意,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们把“让路里”改成了“上路里”,把“让田村”,改成了“上田村”,一字之差,微言大义,退让之间,更兼进取,大干快上建设新中国的激情和热潮,涌动于字里行间。但不管怎么变化,上田始终没有丢失村庄的农耕底色,那就是一个“田”字,并在大地的田字格里,写出了中国乡村最美的书法,矗立起浙江省第一家乡村文化礼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