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武上田——农村乡村治理的新样本

板桥镇上田村,多年前曾经是“垃圾泛滥、民风彪悍”而闻名的后进村。近年来,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,上田人探索出了独具上田特色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——在党建引领下,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融合,以自治“消化矛盾”、以法制“定纷止争”、以德治“春风化雨”。该模式落地,上田村摘掉了“脏乱差”的帽子,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、全国无邪教示范村、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、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、全国文化礼堂第一村、全国书法第一村等荣誉,如今“文武上田”——一个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正逐渐形成,为现代农村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样本。

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

俗话说,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这算是一句很老旧的说法了,但其中的道理,却是弥久常新,永不过时。

刀、剑、斧、钺、戟……上田村里,不仅有十八般古兵器,还有上田十八般武艺。据上田村《钱氏家谱》记载,“上田十八般武艺”是由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后人钱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创制的,钱源独创的十八般古兵器操练套路威震八方。数百年间,上田村家家户户保持着习武的传统,但不知从何时起,上田村成了“打架村”“上访村”,常有警察前来处理打架斗殴。

十几年前,村民潘曙龙走出村庄,在经济大潮里摸爬滚打,获得了财富,增长了见识。当他回村见到脏乱差景象,心里不是个滋味。2005年,潘曙龙毅然辞掉运输公司董事长的职务回到上田村,随即被选为村主任,2008年当上了村支书。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,竟有村民手一伸:“先把开会的钱发了吧。”开会还要付钱?他懵了,又懂了。在某些人眼里,可以没文化没觉悟,不能没有钱。

如何改变村风民风?盯着十八般兵器,潘曙龙若有所思。

“八八战略”的东风扑面而来,发挥人文优势,推进文化大省建设。这让潘曙龙找到了方向。于是,村里将散佚多年的十八般兵器复铸出炉,传统物件以崭新面貌“重出江湖”,全新的国术团成立,武术成了村民强身健体、文化交流的工具。2012年,“上田十八般武艺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潘曙龙认为,制约上田发展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,必须借精品村创建、治水拆违等东风,促进村庄面貌大改变,为今后的发展赢得平台和机遇。“刚开始,村民的意见也比较分化,没有形成统一认识。在实际动征过程中,持等待观望心理的村民不在少数,村民看党员,党员看干部。”潘曙龙自己带头开始了拆违,第一时间腾出空间,为村民起到了表率作用。

在潘曙龙的带领下,上田村从治理村庄环境入手,以创建精品村为抓手,抓住新农村整治项目的扶持经费,大刀阔斧地拆除违章建筑、治理路边茅厕、拓宽村庄道路、实施垃圾分类收集、清理溪河脏物。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,上田村成为了杭州市首批创建的“绿富”精品村,成功打造了4A级村落景区和3A级旅游景区。

路好了,环境变美了,潘曙龙又开始琢磨:上田不光要宜居,更要富裕。他千方百计请来相关专家,为上田的发展出谋划策,他又到处去跑,要项目要资金。“村集体经济没有钱,做公益都是‘纸上谈兵’。”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,是潘曙龙担任村书记以来最头疼的事。

随着环境的改善,来上田的游客也日渐多了起来。“去年,我们村的集体收入首次突破了百万元,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7800元。目前,由新锦公司、板桥镇、上田村三方共建的村落景区运营公司已经通过审批,日后由该公司负责上田村落景区管理和运营。”谈起未来发展,潘曙龙说上田将实现自我“造血”,成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村落景区。

“三治”融合治出乡村新气象

“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,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”党的十九大报告用28个字描绘出一幅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新画卷。上田,正是这28个字的践行者。

在上田村里,有一条沿溪的绿道,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走路的好去处。“去年下半年,做村落景区建设的时候,我们就打算好了要做绿道的,虽然困难重重,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,没有发生一起阻挠施工的,也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,靠的就是我们这些网格管理员。”村里的老党员李奇生是网格支部的书记,在他的网格里有六个组的村民,网格管理员充分利用地熟、人熟、情况熟等优势,充当起了信息员、劝导员、解释员,村里的绿道完成了建设。

“村民自治就是让群众自己说事、议事、主事,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,更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潘曙龙说,在上田村,村民自治是基础,党员必须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,把每个党员落实到村务监督、环卫监督、维稳治保等对应的服务岗位,设立和事佬调节岗位,让问题及时解决,做到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”。

要治村,先定规。上田制定了村规十六条,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环境卫生、平安建设、婚姻家庭、土地管理等诸多内容,并以口诀的形式明确村民行为举止的规范和倡导方向。“村规在修订过程中也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。”潘曙龙认为村民制定“法律”,自己来遵守,同时,村民也全程参与村庄规划、工程建设、质量监督等方方面面。

2012年,上田村建起了全省第一家文化礼堂。“文化礼堂不只是看得见的房子,还应该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。”潘曙龙组织村两委班子在村中开展好家风调查,发现以《钱氏家训》为代表的家风家训是维系村民家风的重要精神遗产。

每天劳作,还要为瘫痪在床的妻子按摩缓解疼痛,村民钱益品的手有些粗糙。25年前,钱益品与郭爱珍刚刚恋爱一年,郭爱珍就患了强直性脊柱炎,将至瘫痪、终身不能自理。他决定与全身僵直、不能行动的女朋友结婚。家人不同意,旁人不理解。钱益品做起父亲的工作:“您从小教我做人要厚道。女朋友生病了,要是抛弃她,就是不厚道嘛!”淳朴的家风起了作用,一场特殊的婚礼在钱家举行。

钱益品的故事在文化礼堂传播,人们看待他们的眼光不再是可怜,而是可亲可敬可学。

“勤俭为本性,忠厚能传家”,上田村开展“家家有家训,户户好家风”主题活动,鼓励村民写家训、晒家风、传家风。好媳妇,好婆婆,好邻里,好学生……一个个好人的名字上了文化墙。钱益品成了“最美上田人”的典型代表,被授予“杭州市道德模范”光荣称号。

上田村由此走上了一条硬件和软件并举,以德化民、以德润村的道德之路。

“微法庭”进村释放大能量

一块显示屏、一条数据连接线和一台电脑终端,法院的庭审搬到了村里,通过“微法庭”村民在村里就把矛盾调解了。2018年9月,上田村率先成立了杭州首个村级“微法庭”。

老李和老徐是多年生意伙伴,合作一直很融洽。2015年3月,老李从老徐处收购了价值20余万元的茶叶,承诺茶叶全部到货之后结清茶叶款。后来,老李的项目没能顺利落地,欠了老徐5万元货款未付。多次催讨之下,老李在2017年4月23日给老徐出具了一张欠条,却一直没有付钱,后来干脆连电话也不接了。无奈之下,老徐将老李起诉至法院。因为老李是上田村人,案件移交到上田“微法庭”,法官联系特邀调解员、村干部老陶进行诉前调解。

在上田“微法庭”调解室里,面对合作伙伴和同村的调解员,老李说出了心里话:“老徐啊,这5万元我确实是欠你的。是我一直没能回笼资金,不是故意躲着你,而是不敢面对你啊……”详细了解了案件的前因后果,老陶抓住矛盾根源,找到了双方都认同的解决方案。最终,双方协议约定,欠款由老李分期付款,两年内付清。

调解成功后,为保证调解协议效力,老李和老徐还在法官的指导下,通过手机上的“浙江ODR”平台在线申请了司法确认。经过调解,老李和老徐握手言和,表示今后还要继续合作。

“这样的案子,以前村干部不敢管、也管不了。”潘曙龙既是村干部,也是上田“微法庭”的特邀调解员之一。潘曙龙说,有了“微法庭”,不仅方便了村民,而且有法院和法官给调解员作指导、做后盾,他们处理起纠纷来更有底气、更能服众,乡亲之间也更和谐了。

前不久,上田村一名村民通过“微法庭”化解了一笔债务纠纷。“其实这样的矛盾不至于闹到法院。”该村民说,“微法庭”给了他们双方一个调解平台,既方便又权威。

“‘微法庭’功能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审判调解,它更像一个缩小版的法庭,拥有矛盾化解、法治宣传、党建教育三大功能,通过‘互联网+综合法律服务’,建立完善线上线下解纷渠道,将诉讼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,打通司法服务‘最后一公里’,让村民足不出户,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。”临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陈艳菊是“微法庭”联络员,参与过不少“微法庭”调解案件的指导与调处,目前,她正带领工作团队持续推广“微法庭”工作,

据统计,上田村“微法庭”自2018年8月开展工作以来,共接受咨询答疑50人次,委托调解案件80件。成讼案件从以前平均每年25件下降到15件,调撤率则从平均56.7%跃升到93.3%。

基层“微法庭”建设如今在杭州得到了推广,截至目前,杭州已设立160余家“微法庭”。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斯金锦表示,未来,“微法庭”将覆盖乡村、遍布社区,充分发挥杭州法院在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综合治理、源头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,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。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汤君芳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20-09-01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